(圖片取自網路)
前幾天,有人送了這本書給我,主要是魏德聖導演紀錄拍攝「賽德克‧巴萊」一片的點點滴滴,
時序從2009年一直到2011年,從開鏡前的籌備到殺青後的後製與尾聲。
我要先說的是,在看這本書之前其實興致並不高,
因為一共有「夢想‧巴萊」、「漫畫‧巴萊」、「電影‧巴萊」、「真相‧巴萊」、「本色‧巴萊」,
再加上這本「導演‧巴萊」就有6本書在談這部電影,怎麼想都覺得是行銷操作的結果。
沒想到翻了幾頁之後,居然也看得欲罷不能!
值得一讀
首先要肯定的是魏德聖的文筆很好(當然文筆整理的人也好)。
沒有太多修飾,或太過矯情的文字,很直率地說出在這段過程中的點點滴滴。
真性情就會是好文章。
再來是故事本身有「梗」,台灣第一次拍出這樣子的大片,製作費用達7億元,
參與的團隊來自台灣、南韓、日本與大陸,動員的人力與物資都很驚人。
既是前無古人(應該也是後無來者),電影背後後的故事,自然有很多的人生體驗在。
這是一種你沒站上高崗上,就絕對看不到的景緻。
燃燒生命的藝術創作
看完之後其實帶著點憂傷。
說實話,看了書之後,多少能夠了解為甚麼影片存在一些很匪夷所思的瑕疵在(雖然瑕不掩瑜)。
一直以來,魏德聖面臨的最大挑戰有三個:
第一就是錢─錢─錢。
一直處在缺錢狀態的結果,浪費很多時間與效率,
而且東縫西補下最終反而花了更多錢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。
應該說一直到郭台強允諾負擔一半的資金時,
錢的問題才算解決,但這時已經是很後期了...
第二就是人,人的問題還可分為二方面。
首先是很多素人演員與臨時演員的需求,然後素人演員還得學賽德克族語...
以林慶台來說他本人是泰雅族,常常遇到的是他無法背熟片中台詞,電影的進度(或者是底片)很難在掌握之中。
另一方面因為時間的壓力造成工作量的壓力,
工作團隊又來自台灣/南韓/日本,所以工作團隊一直有火藥味存在,不時有人的衝突。
第三就是天氣,要陰天給你大太陽或雨天,反之亦然。
所以最常出現在魏德聖手記的,就是在做無謂的等待,
當天氣符合條件時又得把握時機搶拍,這也造成很多鏡頭只能祈求儘量一次OK。
天氣最大的打擊應該是88風災催毀了原來設定的主要場景(南橫一帶),
天氣可以說是進度嚴重落後的大關鍵。
如果再來一次?
我的結論是,如果資金在一開始就搞定70%,那就不會搞得這麼辛苦,
也不會2集都要趕著9月上映。
(我認為在一個月之內接連上檔,反而讓人望之卻步。因為要看就會想看完,但一次要看完的挑戰卻很大。)
結果實際上資金一開始可能只有搞定30%....這其實讓後面許多事情更難以掌握,
而且錢花在許多無謂的地方(因為根本沒有總預算可言,如何去思考資源的分配?)
只是如果要先籌措夠多的錢才來拍,很抱歉,這電影鐵定是拍不出來的。
可以說這電影根本是靠魏德聖一個人的堅持與永不放棄,才有機會完成。
原來我看了上集之後,對於要不要買DVD/BD存疑。
因為整體成績雖然有90分,但那些拉低平均分數的部分卻很可能只有60分,這是很匪夷所思之處。
不過看了書之後我的想法改了...我會去買DVD/BD,
因為很肯定的是魏德聖怕是賠慘了,以後台灣不可能還會有人敢這樣拍電影.....
因為這等於有人要再一次:
以10個月時間、累積1萬4,180次拍攝、3,801個鏡頭,消耗2,047卷、長達72萬呎的底片。
等於從台北到雲林的距離。
關於票房
這裡要稍微提一下魏德聖在書裏面提出來的想法。
對他來說,電影是一個文化作品,花了7億元本身就有這個價值了(注意,7億元是“價值”而不是“成本”);
所以電影票房賣多少,都是7億元價值再往上添加。
因此沒有什麼回本不回本的議題。
但是還是要面對現實。
截至上週,賽德克‧巴萊(上)集的北市票房累計為1.73億元(5週票房累計成果);
(下)集則是0.74億元(2週票房)。(現在媒體說的全台票房數據,一般是以北市的2倍做估算)
目前還上映的電影最賣座的是「那些年」,9週累計的北市票房為1.76億元,
但是當週的票房已經下滑到100萬元以下。
2008年的海角七號一共賣了18週左右,同時也是在第8~9週之後單週票房就趨於下滑。
換句話說(上)集我猜現在的票房應該已經(或即將)從高峰轉為平緩,只是時間與速度的差別。
加上身為輔導級的片子,而且不是喜劇類型(吸引人家一看再看),單一集要突破海角七號的5.3億元肯定不可能。
我覺得(上)(下)二集合計可以賣到7億元是有可能,但要再多應該是得非常樂觀吧!
我會找機會去看(下)集,至少,台灣電影需要有敢夢的人。
這樣才會比較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