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取自網路)

魔戒系列電影,大概是在家庭電影院建置完成後,這幾年少數真正走進電影院欣賞的片子了,三集都是。其中第一集,看完電影之後不過癮,待出租版出來之後,又去租來看了一次;等到零售版出來後,又去買來看一次;等到導演版出來後,不囉唆,零售版賣掉,再把導演版給買了回來,當然,也再度溫故知新了一下...

這幾年一部片子可以看上這麼多次的,就只有『諾曼地大登陸(Band of Brother)』差可比擬了。

只可惜一向喜歡跟著我看大銀幕的小女,卻是非常討厭“咕嚕”這個角色,所以也是導演版的第三集買來,連拆開來再看一次的機會都沒有。說實話,一直有股衝動,想要連著三集導演版一口氣看完...只是不知道投影機會不會操到燈泡爆掉就是(正好有理由升級720p的投影機...)

魔戒的好,從他亮麗的票房數字、得獎無數的紀錄,以及片子拍完之後,至少男主角與最帥的男配角星途大好...可見一斑,更別說該片導演在好萊鎢的影響力大增!不過此時筆者再講也不算馬後砲(雖然以下的文章其實是多年以前寫的)。事隔三四年,系列電影也只有〈駭客任務〉與〈蜘蛛人〉比較讓人期待(奪魂鋸III〉還沒看,但第二集感覺就有點遜掉)。

 

《一、魔戒I 與哈利波特I 的比較》

這兩部系列電影的第一集大概差不多時間推出,不過看過這兩部電影之後,覺得前者勝出;讀過這兩本小說,覺得各擅勝場(註:魔戒的小說我只看過第一集,哈利波特則持續看到校長陣亡...)。

其實我覺得哈利波特在電影上的表現不如魔戒,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基本架構的差異。不知各位看完電影有沒有一種感覺,魔戒是一路都很緊張、緊湊、目不暇給,而哈利波特卻覺得是一段段劇情湊起來的,沒有那種一氣呵成的感受

我想關鍵在於魔戒是任務導向,所以很清楚,就是要把魔戒送回誕生之處將之摧毀;但是哈利波特比較像是札記,透過日常生活的瑣事,慢慢鋪陳出情節的後續發展,很多時候讀到最後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並佩服作者的巧思,所以可能拍成連續劇更洽當,因為電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。

從人物的性格來看,魔戒也是鮮明的多,所以不用太過鋪陳。但是榮恩與妙麗的性格卻比較多元,以榮恩而言,一方面是哈利的好友,另方面又有點忌妒或羨慕哈利,又與妙麗之間存在著若有似無的情愫(所以某方面來看他是把哈利波特當作情敵的),這都不是電影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出的。

 

《二、魔戒II 與關鍵報告的比較》

〈關鍵報告〉是一部還不錯的片子,而且在眾多好萊屋的動作片中,他的包裝更為出色。劇情緊湊、對科技的省思、畫質、特效、配樂,都是水準以上,但褪去這些炫麗的包裝之後呢?

為何會說是包裝?看完這部片子,就像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〉一樣,都能感動人心一下下,但心情沉澱之後,總會對導演的便宜行事感到失望,就像是我第一次去逛京華城一樣,諾大宏偉的外觀中,內部一點也不精緻。

以本片為例子,有幾個細節顯然導演想當然爾就交代過去了,但其實一點也不合理。例如:

1.為何事隔多年,才由女先知抓住湯姆克魯斯傳送她媽媽被害的畫面?

2.為何一名通緝犯,他的眼球還可以一直使用?

3.女先知總是能預測下一步(逃亡時,要湯拿雨傘及等汽球...),豈非與一開始只能預測謀殺案之說法矛盾?事實上也只要女先知一個人,系統就能WORK了!

4.明明眼球就很容易變造,殖基與此的未來豈不是一大笑話?

這就是好萊屋片很令我詬病的地方,老是以一種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心態便宜行事,反正包裝得宜,就是一部好片。的確,不討論這些支微末節,本片確實因為包裝的更好,所以稱的上是一部片。

2002年最好看的電影魔戒II《雙城奇謀》

對於魔戒II,我給予很高的評價。但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得天獨厚。為什麼得天獨厚?很簡單,因為這是一部神話片,所以我們不必去窮究其真實性,不會因為主角都打不死而去詬病他,因為不死的英雄才更突顯出神話的色彩

但為何我會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呢?

第一、劇情進展的安排充滿張力。多條路線描述魔戒遠征軍眾人的遭遇,同時這幾條線有有彼此交會的地方,因此在劇情的鋪陳上既不單調也不複雜。

第二、劇情的節奏層層堆疊。特效、音效這類的東西,好萊屋早就玩的不亦樂乎,會的人一點不厲害,但懂得玩到適可而止的很難!如果注意到本片,先是由幾場小規模的遭遇戰暖身(狼騎士、森林裡的偷襲、索倫城附近的偷襲),然後才是全面性的大戰,將氣勢堆疊到最高潮。試想,如果導演將前述的幾場小戰役,充分的發揮之後,可能你看完本片之後,只會得到一個不停在打戰的感覺,除了刺激就只剩刺激了。

第三、劇情對於人性善、惡的探討。這應該歸功於原著。其實,魔戒的主角還是人,其他都是陪襯而已。從咕魯(或是史麥戈)身上就是一個表徵。本片談到人類的原罪慾望(就像亞當與夏娃),人類是最容易受到魔戒誘惑的,不是嗎?人類的權力欲、人類的貪婪、人類的恐懼(如星戰系列所強調,因為恐懼,才容易投向黑暗)但另一方面,人類也有其高貴的情操,就像我很喜歡的一部漫畫〈三隻眼(高田裕三著)〉。擁有不老不死之力的三隻眼,卻還是想成為人類,因為人類有一種神聖之力,會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...在聖盔谷大戰結束之後,導演將結局收在兩個哈比人的情誼上,真是精采,人性(不管善惡)”才是魔戒的主軸啊

所以,儘管在技術層次上,關鍵報告一點也不遜於魔戒,但整體的評價上,魔戒II卻是遙遙勝出。儘管關鍵報告也探討人性(系統是完美的,瑕疵在人)”,人性也是主軸,但過度包裝卻不注重細微之處,就像是我昨天去吃了一場喜宴,菜色雖然很好,味素放了太多的結果,只是讓我與老婆吃完之後,猛喝開水罷了...

 

《三、與星戰II 的比較》

魔戒三部曲系列電影真是近年來少見的佳作。話說回來,導演同時拍三部片的決定是個冒險(萬一不賣座...),但事後諸葛的話,從商業的角度無疑是成功的!因為:1.節省成本(先不考慮器材背景重搭,光通貨膨脹就不得了了);2.營造話題(一年一部,氣勢一直維持著)。

想起太多失敗的續集電影,不是嗎?常常給人家「狗尾續貂」、「炒冷飯」,導致邊際效用快速遞減...原因都出在沒有新的劇情做支撐,以至於了無新意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魔戒三部曲還真是得天獨厚,因為原著早寫好了,沒有這種困擾。

以下再將小弟的電影觀描述一下:基本上,一部電影,就像是在敘說一部故事,說故事的人(也許是導演、也許是編劇)功力要好,觀眾才容易沉迷其中

一般說故事功力不好的人...

1.用旁白或前言。

2.跳躍式思考。

3.為了填空間,塞入許多無關痛癢的橋段

而說故事功力好的人,會很容易透過劇情來交代,不管是演出來或是用對白,這起碼比較用心。

我曾經批評過一部片子案藏玄機〉。為什麼?因為導演要來個180度大轉折,結果轉折的最大關鍵證據,只式來自一通電話交代了事(當然,之前還略有鋪陳)

前幾天終於看完星戰II〉片中最關鍵的地方,是歐比王去酒館詢問毒鏢的出處,才有後來發現賞金獵人、複製人、機器人大軍...等劇情。結果盧卡斯兄,花很長的時間在飛艇的追逐,但小弟卻覺得,所謂的陰謀,居然找一間酒館的老闆就能輕易的揭發出來。更好笑的,明明就知道有人把卡密諾星系的資料刪除了,但這樣的答案就一定要安排由尤達說出來。然後,白痴都知道議長就是西斯大帝,還需遮遮掩掩故弄玄虛嗎?

以上的可能性有二。第一、這是蓄意要讓絕地武士發現而遺留下來的線索(這樣才能挑起戰爭,可惜還是不合理,因為...)。第二、現在的重點是在數位科技,劇情不需要太過強調,燈光音效夠炫比較好賣錢。

我所憂慮的是,當技術層面不斷提昇之際,藝術層面的東西很容易在好萊屋之中被忽略了。常常看了一部片子的結論僅僅是:包裝很好。你能說星戰II包裝不好嗎?有知名的交響樂團來配樂、剪了一大堆的背景描述...這些都很好,但充其量只是數學中的充要條件,唯有劇情,才是小弟認為的必要條件。空洞無理的劇情,配上高技術層次的畫面與音效,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身軀(典型的代表珍珠港〉),能感動人心嗎?

 

※基本上,我覺得還不錯的系列電影,除了上面提的以外,還包括:〈教父(God Father)〉、〈印地安納‧瓊斯(法櫃奇兵、魔宮傳奇、聖戰奇兵)〉、〈星際大戰IV、V、VI〉、〈終極警探I、II〉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en1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