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取自網路)

 

許久沒有整理Blog了,除了年前很忙、過年很懶,

另外就是文字的重心被Facebook給分走,網路上眼球的時間跑到了TWOC論壇(Outlander)。

 

9天的年假除了行禮如儀的部分外,並沒有到處去走春,

也因此有很多時間可以看片子,也居然就看了很多片子──平均每天超過一部:

 

小年夜前一天/舞孃俱樂部;小年夜/曼哈頓情緣;除夕夜/玩命記憶;

初一:3D地心冒險第一集與第二集(電影院);初二:鋼鐵擂台;

初三: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與精武風雲;

初四:神鬼奇航IV幽靈海;初五:大白鯊3D;初六:星際鏢客;初七:武俠。

 

結果...我覺得最好看的...居然是「魔球」(Money Ball)這本書。

 

 

棒球是大家...至少是男人共同的記憶


以我這種年紀,也曾經歷過守在電視機旁,驚心動魄的看著三級棒球代表隊在各種比賽的成績。

 

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幾場,隨便舉一個是趙士強對日本人打出再見全壘打(可惜選立委被三振),

還有他跟呂明賜的全壘打大賽(可惜去日本發展被搞死),以及中華隊專打古巴隊,與郭李建夫指叉球奧運揚威。

 

大學期間到現在,我也算是廣義的兄弟象隊球迷~~

(雖然只在現場看過2次比賽...還是因為唸書時接Case去球場做市調才去的)。

 

所以看魔球這本書,特別有意思...

不單是作者看似理性卻很有趣的筆觸,不單是這是個很有故事性的真實故事,

實在是因為我喜歡棒球,這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,至少是男孩子...

 

 

魔球:一場金錢遊戲???


魔球的英文比較簡單明瞭──Money Ball,用金錢推砌起來的球賽,

翻成「魔球」實在容易讓人誤解,以為是小時候看的「巨人之星」日本漫畫鍾“消失的魔球”...

 

真實故事的背景是美國大聯盟有自由球員制度之後,明星球員的薪資價格開始如脫韁野馬狂飆,

所以經營棒球事業不只是勞力密集,甚至是資本密集。

 

怪的是,許多經驗顯示,砸大錢買球星的投資報酬率卻不高,為甚麼?

或者說為甚麼有球隊能以相對少的可憐的預算,卻能取得較多勝場數與打進季後賽?

 

魔球裡介紹的球隊──奧克蘭運動家隊,就是後者;

而球隊的靈魂人物,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──比利‧比恩,

自然成了故事的焦點(也就是電影裡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角色)。

 

他是怎樣以魔球來創造奇蹟?

 

 

棒球的獨特魅力:可以沒有終點的比賽


說起來棒球比賽真的跟別種球類比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,最關鍵就是棒球是以出局數來決定比賽結束,而非時間;

就算是排球/網球,也是以誰先拿到賽末點為結束,不像棒球,只要最後一個出局數還沒有發生,理論上就可以持續的比賽下去。

 

所以我們會看到棒球9局下的大逆轉戲碼,也會看到像是大屠殺一樣的打了一輪9個人次還在繼續進攻。

在這種前提下,棒球進攻的價值遠高於防守。

 

因為如果沒有打平的話,一場棒球賽你也就只有27個出局數,用完就沒了,因此可是非常珍貴的資源。

所以魔球的觀點因此產生:投資在進攻的報酬遠高於其他!

 

有趣的是棒球賽往往看到很多背道而馳的戰術運用,最明顯的自然是「短打」或「高飛犧牲打」,

前者可能只會了推進隊友上到得點圈,後者則是三壘有人時,以出局數來換1分。

 

像我所支持的兄弟象隊,現任總教練陳瑞振就是這種小球主義的信奉者;

而我也喜歡的紐約洋基隊,雖然算是本書的實驗組(與奧克蘭運動家隊相反,標準砸錢不眨眼的代表),

但現任的總教練吉拉帝可也是必要時一定要求短打的。

 

而且這些還講求球隊的紀律...短打失敗可能回來會挨刮....

 

 

魔球的比賽方式


結果這類以出局數為代價進行的戰術運用,在魔球來說都是不必要的。魔球的作法是:

 

1.強調上壘率(而不是打擊率),即使是四壞球保送也值得。高上壘率才有機會創造出高得分。

 

2.強調謹慎選球(而不是積極進攻),能夠消耗對方投手的投球數表示你有仔細選球,自然上壘率容易提高。

 

3.揚棄以出局為代價的進攻方式,除前面提到的短打或犧牲打外,也請不要盜壘。

 

不過會有這種結論,其實是來自大量的科學研究之後,

也就是經過統計分析,採取魔球策略的球隊平均得分會高於失分,

因此整體下來自然會有較高的勝場數。

 

 

市場失靈造就投資價值


市場失靈有幾個關鍵,一個是整個大聯盟是個非常封閉的體系,

從教練/球員/球探/球評都信奉傳統的篩選方式,去尋找強投/強肩/強打...等外在條件優異的選手,

同時以錯誤的進攻策略在棒球比賽中。

更糟糕的是經營管理階層往往不是球員系統出身,所以只好把球場留給總教練來玩...

 

偏偏比利‧比恩就是大聯盟球員,而且恰恰是這種傳統價值觀下的MLB明星選手候選人...

只是從來沒被扶正過,職業生涯跟跑龍套差不多;

這讓他比起其他這個圈子內的人,更容易理解一定有甚麼地方出了問題。

 

問題就是魔球的角度,更優異的選手,往往是來自強大的心理素質,

而且有些素質反而不是後天可以調整的(偏偏傳統的球探觀點是:先發掘出有潛力的明日之星,再來做調整)。

其中像是選球能力就很難在升上MLB以後再做修正與改進。

 

好的心理素質要有點自戀與臭屁,才能承受失敗的打擊,並且無懼於外界的挑戰或批評。

因此比利‧比恩的團隊就決不選高中球員,一來是心理層面的發展可能還不成熟,

另一方面就是比賽場次不夠多,所以無法累積足夠的資訊來判斷到底會不會選球打。

 

 

投資報酬率:“夠好”比“全好”重要


另一個比利‧比恩的致勝秘密是改變對一個棒球員的評價方式,

如果口袋裡麥克麥克,當然可以像是邪惡帝國般,拿大筆鈔票去挖角別隊的明星選手。

但是這種類似冷戰時期美蘇兩二陣營的軍備競賽,你要玩就得口袋夠深...

 

偏偏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口袋非常淺...

所以比利‧比恩的做法,就是要在一個選手的多種面向中去評斷他的真實價值,

而且只要整體有利,可以接受某些缺陷。

 

最典型的例子是傑森‧吉昂比跳槽到紐約洋基隊,比利‧比恩就找了他弟弟傑若米‧吉昂比,

但是他弟弟的腳程實在有限,很可能本來該出局的球變成安打球,不過沒關係,因為他弟弟跟哥哥一樣會選球...

另外比利‧比恩也用很便宜的代價買進肩膀有傷的捕手哈特伯格,反而叫他去守一壘,

因為他也很會選球,屬於那種智慧型的打者。

 

所以比利‧比恩的薪資籌碼是大聯盟倒數第二低的,但2002年勝場數卻能跟洋基平起平坐...

因為他所重視的優點,別人不重視;他所忍受的缺點,別人無法接受。

 

如果看看書的封面,諾大球場對比比利‧比恩一人的孤單身影,

就可以體會他這種少數,甚至可說是異類的做法,如何顛覆了傳統的棒球價值觀啊!

 

這便是魔球的魅力了~~~

 

 

 

我自己的補充觀點


第一、明星球員怎麼來的與代表的意義。

 

這麼說好了,在音響裡對於線材的純度有所謂的幾N標準(N=nine),例如4N代表純度為99.99%(4個9)。

當你從4N→5N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一定會比從3N→4N來的高,

因為邊際報酬遞減本來就是常態,因此明星球員與高檔音響器材一樣,必然是所謂c/p值不高的一群。

 

但是明星=宣傳=資產也是事實,我記得紐約尼克隊應該是沒拿過NBA總冠軍,

也常常花大錢投資在莫名其妙的球星(前幾年Stephon Marbury的肥皂劇),

但他卻連續多年是NBA被Forbes評鑑市場價值最高的球隊(今年退居第二名,輸給洛杉磯湖人隊)。

 

因此如果在比賽場之外,有錢的老闆應該還是很歡迎明星球員帶來的商譽價值。

 

針對這點比利‧比恩表示,一支有著明星卻還是贏不了球賽的球隊,很快就不會有人記得那個明星了...

這個觀點也沒錯,但是除非受傷、用藥與擺爛,

能在如過江之鯽般競爭激烈的MLB站穩腳步、且成為明星的人,畢竟還是有二把刷子。

 

第二、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大衝突性。

 

美國,是全世界資本主義最貫徹之地,美國的職業運動亦然,

而美國大聯盟又是全美排第二名的職業運動,為什麼反而出現市場失靈?

 

這很有意思,即使不是棒球愛好者,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應該也會獲得啟示。

特別是寫這本書的作者本來就是財經作家,找出生活周圍的市場失靈之處,

與市場裡大多數的人背道而馳,雖然孤單,但可能會得到投資報酬的獎勵。

 

當然從勵志的角度看這故事也很好,我們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,

有缺陷無妨,重點是找到自己的優點,而且放對位置。

 

第三、1分的心理差距。

 

最後,魔球的觀點確實以數據資訊提供了喜好這項運動的人,

新的角度與視野,重新來認識這個運動。

 

但也許我也是受到棒球傳統遺毒的影響,在我來看,先得分者存在著心理上的優勢,

特別是在比賽後半段能維持領先或擴大領先的隊伍;

所以往往看到比賽後段不小心多掉了1分,球評會說落後2分與落後3分雖然只差了1分,

但那個心理差距可是差很多...

 

萬一我是教練,9局上有機會靠犧牲打多得1分,

我會這麼做,呵呵呵~~~



 

arrow
arrow

    kuen1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