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圖片取自網路)

首先要說這是部滿好看的片子,以下只是各人比較龜毛挑剔的部分罷了!

我不太喜歡“片名”,我覺得引用混沌中的“蝴蝶效應”當片名,有點嘩眾取寵,關聯性不大。畢竟關於“改變過去而影響未來”的題材實在是太多了,從最早的“回到未來”,到近期的“黑洞頻率”皆然,特別是如果看過“黑”那部片子,對於“蝴”本片男主角“一年重新輸入40年的記憶”之橋段,真是會感到再熟悉也不過了...

回到在侏儸紀公園裡面出現的蝴蝶效應,其實是隱含了人類對於大自然難以掌握,必須要去尊敬大自然的力量,因為你永遠無法掌控大自然的“所有”變數,只要其中一個變數─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變數─產生系統外的變化,這個小騷動足以釀成大風暴。

以我所知的混沌理論,是科學家嚐試用這種觀點來解釋大自然“好像存在的規則”,但顯然在90年代好像很風行的學派,終究是無以為繼,因為實在是難度太高了...

如果談渾沌中的蝴蝶效應,其實一點極小的變化都足以釀成大風暴,重點並不是在這種“連鎖反應機制”的呈述,而應該是人力難以勝天。以前曾有個很聰明還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(PS.經濟學者多半數學也很好)曾想發展出一個天氣預測模型,最終仍告失敗,原因就是“系統外的變數”雖不明顯(如果明顯早就納入系統架構中),但卻會如“蝴蝶效應”般的發出關鍵性的影響。

但本片這種環環相扣的處理卻稍嫌過於『簡單且直接』,你所看到的是只要找的到筆記本,你就有辦法再回去改變。這裡似乎存在一個“絕對”的過去。怎麼說呢?如果第一次男主角回去改變過去,第二次再回去過去,應該就是“已經被改變的過去”,也就是說,對已經改變的過去要再去做改變會讓未來更難以掌握,用這種方式去處理可能更符合導演硬要扯上的蝴蝶效應...(類似我所說的概念就出現在“回到未來”,其中第二集男主角無意中改變了未來,一定要回到當時改變的起始點,就是那本賭博的雜誌,把它糾正回來,才能讓時光的軌跡回到正軌)...

不過實際上這樣做太難了!所以導演就設定好一個“絕對不變的過去”,即使你已經改過100次,你還是可以回到“default值”,做下一次的改變。這樣男主角當然可以肆無忌憚的狂改猛改,反正改不好,再回到default值就好了...這種做法就很難讓人體會到“蝴蝶效應”的恐怖,因為一切都可以重來。然而真正值得戒慎恐懼之處,應該是“改變的不可逆”,也就是因為你無法預期改變的結果會變好或變壞,如果“改變*改變*改變...”這會造成難以控制的發展,想到都令人頭皮發麻...但是導演刻意忽略這部分,只是單純的讓你去看一次次單一而不相關的『改變→結果』(也就是改變並非累積的,每次的改變都成為獨立事件)。

當然,導演在後半段處理男主角的天人交戰,帶出來另一個議題,我就覺得非常成功,因為更為人性化。男主角在劇情發展的後半部面臨了選擇上的難題,“擁有上帝的力量,不一定表示也擁有上帝的智慧”...如果沒有這種安排,本片真正就祇能說是“技術面”可以一看的片子而已了。

 

 

by kuen1972, 2004 Ju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en1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